我的家乡北靠秦岭,南屏巴山,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指的就是我的家乡——陕西汉中。马上就要临近端午节了,我来给大家讲讲汉中端午节的习俗。
端午少不了包粽子,然而包粽子的原材料主要是竹笋壳、芦苇叶、胡叶和糯米等等,这些材料汉中都有,但汉中的人民更倾向于竹笋壳。每年的初春,大山里形似牛角粗的竹笋从土里崭露头角,褪去外衣就成了包粽子的天然原材料,因为笋壳内瓤光滑细腻,就地取材捡拾回来,再晾晒后卷起来备用,糯米是水田里面自己种植的,颗颗饱满圆润。每到端午这天,母亲就早早将糯米放在盆里泡发,然后取出竹笋壳泡软擦洗干净。这时候母亲开始剥大蒜头和洗土鸡蛋,我曾经查资料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,但在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区有端午这天吃大蒜和煮鸡蛋的习俗,寓意是可以辟邪。糯米泡发好以后,母亲控干水分,取出一张张巴掌大的竹笋壳,在边上撕出一小绺来,将竹笋壳卷成一个三角形状,固定在手中,然后往里面挖糯米,母亲还时不时用一根筷子在里面捣鼓几下,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吃起来会更瓷实和劲道,母亲娴熟地收口,再用细绳给捆扎结实,整个动作一气呵成,一个漂亮结实的三角粽子就包好了,就跟荷包似的。我曾试了几次,最后不是漏米就是捆扎不结实。母亲包的粽子里面不放其他任何材料。我问母亲原因,母亲说打小他们就是这样包粽子的,可能粽子里面放其他材料会破坏糯米的香味和竹笋壳独有的清香。母亲把粽子一个个码放到锅里面,先不急着烧火,而是用家里的薄青石板将粽子压实,再舀上现挑的井水,开始大火烧,水开后则细火慢慢煮,中途放上洗干净的鸡蛋和大蒜头,一会后厨房里面氤氲着满是粽子的飘香味道。
粽子出锅后,我急不可耐地就要吃,但被母亲制止,说粽子放凉了才好吃,然后安排我捡拾几个最大的给我婆们送过去,把剩余的粽子放进凉水里降温,等粽子彻底放凉后,母亲则小心翼翼用竹片将粽子一切为二,再浇上外爷收割的土蜂蜜,此时的粽子褪去外衣后一个个圆鼓鼓的,全身裹满了蜂蜜,咬上一口顿时满口生津。当然端午那天也不忘在门楣、窗台上挂把艾草、给小孩买个荷包及耳朵鼻孔象征性涂上一点雄黄,这样夏天蚊虫就不会叮咬。
这些年,虽然早已离开家乡,在外地吃过不少粽子,有小米包的,有咸肉粽子、鱼肉粽子等等,但在记忆深处,在胃里面,还是不及家乡用竹笋壳包出来的粽子,虽然朴实无华,也没有绚丽的外表,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,何尝不是当今我们想要的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