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喀什机场,车沿着公路向前开去不久,“喀什经济开发区”的大型园区就展现在路旁,引人瞩目。看着开发区平直宽敞的公路纵横其间,让我联想到一条享誉世界的古道,那便是闻名遐迩的“丝绸之路”。而我们此刻,恰就行驶在这曾经的古道所经过的地方。这曾经的古道,如今已不再是沙土、砾石铺成的简易道路,而是高等级的高速公路,平坦宽阔,双向多车道,使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在中国与周边邻国的疆域上畅通无阻。
这里是中国通向中亚、西亚、欧洲和北非等各国友好往来的交通要道,古称“西域”之地。驾车向西,驰骋在8月炙烈的阳光下,我怀念着一个史称有“凿空”之功,用生命开辟“丝路”的拓荒者。在汉代以前,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,都只是十分陌生的神秘传说。有一个人走进了这传说,并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传说至今的传奇——他就是张骞, 汉代杰出的外交家、旅行家、探险家,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第一人;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开篇便道:“大宛之迹,见自张骞。”作为以中原大一统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,开拓域外交通通路的先行者,张骞对西汉乃至后世的贡献,举世无双。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首位对古代中亚、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,其所见闻至今仍是研究这些地方的古代地理人文的重要珍贵资料,他两次出使西域,对当时西域地理、人文、风俗、社会等领域的考察,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也让中国人迈出探索世界的脚步比西方人早了一个世纪;丝绸之路,亦称丝路,是指西汉时,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,以长安(今西安)为起点,经甘肃、新疆,到中亚、西亚,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。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,故得此名。19世纪70年代,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·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“丝绸之路”,即被广泛接受,沿用至今。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,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,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,翻越葱岭(今帕米尔高原)进入今中亚地区,再往西,经安息(今伊朗)等国到达大秦(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)境内。张骞留下的路线,统称为“西北丝绸之路”,以区别于主要与南亚交流的“南方丝绸之路”、沿海路行进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,以及“草原丝绸之路”。“西北丝绸之路”全长近8000公里,穿越27个国家,持续了近2000年。
千年来,瓷器和丝绸、黄金和琥珀、香料和水果、僧侣和经卷……在这条道路上往来不息,串起流动的岁月,写下璀璨的历史。自此开始,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核桃、石榴、葡萄、西瓜、苜蓿、胡萝卜、无花果等物种到中原,早已是今天我们餐桌上、果盘中的寻常美味。而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,更是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借鉴与发展。探访楼兰旧地,朝晖夕阳有去来;缅怀阳关故人,白昼黑夜无停休。曾经漫天黄沙、遍野衰草的地方,变身为探索远去历史的重要通道和驿站,见证王朝的兴衰,铭记人世的沧桑。
而今天的中国,正走在习总书记倡导的新时代的“一带一路”上,通过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,用一条“和平之路”“创新之路”“繁荣之路”“文明之路”“开放之路”,把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世界紧密联接起来。这条21世纪的“一带一路”,与古丝绸之路既一脉相承,又与时俱进,开启了新时代的前进方向。
放眼今日西域,“百年口岸,丝路明珠”的吐尔尕特依然焕发着青春的光彩,“西极边关,经贸前沿”的伊尔克斯坦将继续扩大着开放门户的作用,新亚欧大陆桥的延伸,使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具有了更加美好的前景,而张骞这个不朽的名字,和他“不辱使命”的壮行故事、“勇为天下先”的开拓精神,也会传播到更远的地方,为更多的人们知晓和颂扬。